高校毕业生必看:十大校园招聘骗局与避坑指南(2026版)

2025年8月31日   点击人次: 195   

高校毕业生必看:十大校园招聘骗局与避坑指南(2026版)

——给即将走出校门的你,一份是真话、顶用、能救急的“求职防骗说明书”

作者按:每到毕业季,上千万高校毕业生走向职场,他们也成为各种校园招聘骗局的高发人群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骗局五花八门,常见的陷阱包括:①以报名费、体检费、内推费等名义收钱;②虚构“正式编制”实为外包;③超长试用期、只签空白或阴阳合同;④滥用竞业限制;⑤有偿内推、花钱进央企;⑥传销式招聘;⑦培训贷与证书贷;⑧信息倒卖;⑨到岗岗位、地点、薪酬与承诺严重不符等。有机会也有就业陷阱。高校毕业生避坑关键在于三点:①不交任何前置费用;②所有岗位、薪酬、地点、福利写进合同;③留存证据并善用 12315、12333、劳动仲裁等渠道维权。家长和老师要提醒学生坚持走官方招聘渠道。谨记“先交钱十有八九有坑、不肯书面承诺十有八九会变卦”,才能守住求职起跑线。

每到毕业季,名叫“机会”的门很多,但这些门口也常蹲着“陷阱”,预防求职陷阱也是必修课。2026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50万——1270万人,队伍越大,骗子越活跃,这是铁律。

先前,人社部、网信办、公安部早就点名了“求职招聘十个典型陷阱”,随着社会的的发展,他们的套路不断翻新,但底层逻辑依然没变:先让你心动,再让你交钱。

一、十大校园招聘骗局

1.“先交钱再入职”:报名费/服装费/体检费/内推费/押金

①高频话术:

“先交998元报名费锁定名额”、“交300体检费统一安排”、“内推位保过,不成就退款”。

②一眼识别:

正规单位招人,不会让你先掏钱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章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》明确规定:公共招聘会、平台对求职者不得收费;网络招聘服务机构不得向劳动者收押金。

③法律底线: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:用人单位不得扣押证件、不得收取任何名义的钱物

④正确做法

拒绝付款→截图保存证据→平台和12315/12333投诉;金额较大或有人身限制,直接110 报警

2.“高薪轻松”的假正式岗:外包/派遣伪装直签

①高频话术:

“世界 500 强正式编制”、“实则是第三方签约、岗位随时调”。

②一眼识别:

签约主体是不是招聘公告上的单位;看劳动合同上“甲方”是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:劳务派遣只能用于临时性、辅助性、替代性岗位,且总量不得超过 10%。

③正确做法:

问清“是否与用工单位直签、岗位是否核心业务、是否有派遣协议”。请铭记:模糊其辞=黄灯。

3.“超长试用期 + 低保底 + 全靠提成”

(1)一眼识别:试用期不是想定多长就多长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》规定:

①合同3–12 个月,试用期≤1 个月;

②1–3 年,≤2 个月;

③≥3 年或无固定期,≤6 个月;

而且只能约一次。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转正工资的 80%,也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。

(2)当场做法

试用期只写“3个月起”“没有上限”“只签试用不签合同”——直接走人。当机立断,绝不拖泥带水。

4.“阴阳合同/空白合同/霸王条款”

①典型条款

空白处要你先签名;“公司可随时调岗调薪”“迟到一次罚 500”“一旦离职赔 3 万培训费”。

②法律底线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》规定:以欺诈、胁迫等方式签的合同无效;培训违约金不得超过实际培训费用且仅限“专项培训”。

③当场做法

拿到电子版回宿舍细看;空白项一律先填后签;不盖章不签字。

5.滥用竞业限制:毕业生“被限制两年不得跳槽”

①事实核查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规定:竞业限制只适用于高管、高级技术等负有保密义务人员;用人单位需在竞业期按月支付补偿,期限不得超过两年

②正确做法

你不是涉密岗,对方又不付竞业补偿=拒签;必要时把竞业条款单列并标注“无”。

6.“有偿内推/花钱进央企/包编制”

①一眼识别

“交钱包过、内推保上、进不去全退”是违法高发点,地方人社近期持续曝光处罚此类“黑中介”。

②正确做法

认准官方校招渠道与权威平台;所有要你转账的“内推”,一律拉黑 + 举报

7.传销/拉人头伪装成招聘

①高频话术

“轻松月入五万”“不看学历、马上上岗、先培训再分部”。面试地点偏僻、频繁换地方、业务解释不清。

②权威提醒

人社部等部门将其列为典型陷阱,本质是以收取费用、发展下线牟利。时刻铭记:天上不会掉馅饼,事出反常必有妖。

③正确做法

一旦察觉,确保人身安全先撤,再报警。

8.培训贷/证书贷:打着“入职培训”卖贷款

①一眼识别

让你分期买课、贷款考证,“不过不退”,合同又写成“培训服务协议”。

②抓手

凡是把就业先决条件绑定到付费培训的,先当骗局处理。把“培训、退款、发证、推荐就业”的条件写死,不写=不签。防人之心不可无!

9.简历钓鱼/信息倒卖

①一眼识别

让你上传身份证反面、银行卡照片、短信验证码;招聘平台私信让你跳转陌生链接。

②法规提醒

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章《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》明确规定: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必须真实合规、明示服务内容和收费,不得违规收集、使用信息。

②正确做法

平台内沟通,不点外链;重要证件只线下当面核验,不留电子件。

10.岗位、地点、薪酬“到岗变卦”

①一眼识别

Offer只写“综合薪酬面议”“工作地点服从安排”,入职就让你外派边远城市、加班无补偿。

②正确做法

岗位名称、所在城市、薪资结构(基本+绩效+补贴)、加班与休假、社保与公积金基数、转正条件写进三方/录用函/合同。到岗不一致,书面保留证据及时走仲裁流程。有理有据,做好万全准备。

二、应聘一分钟风控模型:给每个 Offer 打一个“红黄绿灯”

1.绿色(基本可签)

①直签主体清晰,劳动合同条款完整;

②试用期和工资符合法定;社保入职即缴;

③岗位、地点、薪酬结构写清楚;不收任何费用。

2.黄色(谨慎再谈)

①合同/三方与口头承诺存在差距;

②存在派遣但岗位确属辅助/临时,安排合理;

③有培训,但条款可谈,可写入“未达成目标退款机制”。

3.红色(当场撤离)

①任何名义先交钱

②只签试用、不签合同;签空白/阴阳合同;

③滥用竞业、不付补偿;

④传销味:高回报、低门槛、地点偏、解释糊。

三、高校应届生“三件套”证据包,随手留痕就能自救

1.聊天记录 + 语音转文字:保存“先交费”“保过”“改岗位”等话术截图。

2.文件版留存:Offer、三方、合同、培训协议,一律要电子版(PDF);拍照不如原件。

3.交易记录:转账凭证、流水截图,备注写清用途(如“XX 公司收取报名费”)。

特别提醒——遇到纠纷的正确顺序

平台/单位申诉 →12315(市场监管,乱收费/欺诈)→12333(人社,就业与用工)→劳动监察/劳动仲裁(有劳动关系)→110 报警(涉嫌诈骗/传销/人身限制)。

四、结语:

愿你拿到的不是“套路 offer”,而是“体面入场券”

作为高校毕业生,就业是人生的长跑起点,但别让骗子在起跑线上把你绊倒。记住两条铁律:

①任何要你先交钱的招聘,十有八九有坑;

②任何不肯给你书面承诺的口头甜言,十有八九会变卦。

应聘的道路上,谨慎一点,不掉价;坚定一点,不吃亏。等你拿到真正的好 offer,记得回来说一句——我们赢在了不着急。

祝愿每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,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出坚实的每一步。